美国《外交事务》杂志网站于7月1日发布文章,题为《若欲与中国竞争,须效仿其发展模式》。文章指出,中美之间的竞争长期以来被视为全球经济中两个角色对立的国家之间的较量:中国是世界领先的生产国,而美国则是世界领先的消费国。但现在,两国都在努力向对方靠拢,争取实现经济再平衡。美国能否以比中国更快的速度来弥补因消费减少而带来的损失,同时替代因生产减少而导致的损失?
对于这一问题的答案尚不明确,这已经让华盛顿从自满中惊醒。美国前官员库尔特·坎贝尔和拉什·多希在一篇文章中提醒人们,不要小看中国及其工业产能。他们将美国的主要短板归因于规模不足,即“利用规模提升效率与生产力的能力”的缺乏,并主张华盛顿必须联合盟友来解决这个问题,以便与北京展开竞争。
组建“美国经济战队”可能有助于解决规模问题,但这还远远不够。仅靠规模无法形成美国所需的一体化供应链,而中国在过去30年里已经构建了这样的供应链。为了实现这一目标,美国还需要在本土完成获取原材料、建设基础设施和部署技术等艰巨任务。
如果美国想要取得与中国相似的成绩,就必须采取与中国的类似发展模式——复制中国组织和管理生产型经济的一些方式,将速度和集聚效应作为首要考虑。
中国模式的一个典型例子是其数十年的电气化进程。大约20年前,当中国开始部署全国性的电动高速铁路网络时,还需要建设相应的电力基础设施来支持这一系统。此后,中国对电动汽车的投资进一步增加了电力需求,推动了电网的持续升级,并促进了充电站等更多基础设施的建设。电动汽车产业的兴起催生了一条先进的电气化供应链,涉及电池、永磁体和储能设备等多个领域。在每一个发展阶段,中国不仅投资先进技术,还重视电网基础设施建设——这一决策已被证明效果显著。
中国以惊人的速度实现了电气化的现代化,这得益于政府的支持以及具有竞争力的垂直整合型企业。以中国汽车制造商比亚迪为例:该企业集团的业务涵盖了整个价值链,从原材料获取、电池制造到电动汽车的生产。同样,中国的一些领先太阳能公司也掌握了太阳能电池板及其组件制造的整个供应链。垂直整合使企业能够快速迭代和优化其流程,加速研发,最大限度地减少供应中断,并降低成本。因此,在中国制造太阳能电池板的成本要比在美国或欧洲低。磷酸铁锂电池,这一电动汽车制造商所偏好的电池类型,其成本在2024年已经下降了30%。随着各行业更迅速地采纳成本更低的科技,这一趋势进一步促进了产量的提升和成本的降低,进而加速了技术的进步。
半个世纪以来,美国政策制定者首次从中国模式中汲取了产业政策的宝贵经验。尽管硅谷一度崇尚“快速行动,打破常规”的理念,但这一理念在制造业的实践中并未展现出预期的效果。
为了将自身的优势转化为实际的生产力,美国应当有选择性地借鉴目前全球领先的制造业强国的经验,并重新激发自身的潜力。美国不能再仅仅依赖“发明未来之国”的美誉而无所作为,而是必须构建基础设施,部署技术,以实现真正的“未来”。中国已经领悟到一点:子孙后代的经济发展依赖于对21世纪工业基础的投入。现在,美国也应当采取类似的行动。(作者:Damien Ma等,译者:王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