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台市已成功打造出“充满活力的都市”这一崭新形象。
▲烟台璀璨夜景。图/烟台市委宣传部供图
文|
辛河
随着数万支荧光棒的闪烁,烟台的夜空被点亮,熠熠生辉。
7月5日至6日,邓紫棋的世界巡回演唱会在烟台举行,吸引了数万名歌迷的热情参与,累计观演人数接近10万。这场演唱会不仅是今夏山东省重要的演出活动,更是烟台文旅消费的一大亮点,点燃了歌迷的热情。
这场演唱会展现了烟台以“演唱会+”模式打造城市新经济业态的努力。
2024年,烟台市举办了包括日出演唱会、养马岛音乐节、音雄联盟超级演唱会、沙滩音乐季、红酒海岸艺术展演、新青年音乐节在内的38场大型演艺活动,吸引了189.8万人次参与,带动消费11.2亿元。
今年,烟台市已成功举办了刘若英、张韶涵的演唱会和养马岛音乐节等活动,而中国导演之夜、CMG首届中国微短剧盛典等精品活动也即将登场。
作为一个传统的工业城市,烟台为何要大力发展演唱会经济?
万亿城市的“工业心脏”
2023年,对烟台来说,是充满变革的一年。
烟台首次加入“万亿城市俱乐部”,成为山东省第三个、全国第25个万亿城市,同时也是我国北方首个成为万亿城市的普通地级市。
在我国的经济版图中,万亿城市是重要的增长动力。对于城市而言,GDP突破万亿是发展的一个重要里程碑。烟台的加入意味着它从全国第二方阵城市的领跑者转变为第一方阵城市的追赶者,城市能级显著提升,面临更多的发展机遇和广阔的发展空间。
烟台晋级“万亿俱乐部”对烟台自身、山东省乃至全国的经济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自迈入“万亿城市俱乐部”以来,烟台在复杂的外部环境中保持了良好的增长势头。
今年一季度,烟台全市地区生产总值达到2584.3亿元,同比增长6.9%,增速位列全省第一。
一季度,全国有7个城市GDP增速超过6%,烟台以6.9%的增速领跑。
从产业角度看,第一产业增加值52.9亿元,增长3.6%;第二产业增加值1085.3亿元,增长8.1%;第三产业增加值1446.1亿元,增长6.1%。
由此可见,工业依然是烟台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
一季度,工业对烟台GDP增长的贡献率为48.1%。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1%,高出全国平均水平4.5个百分点。工业作为烟台经济的“压舱石”,其重要作用依然十分明显。烟台,作为中国近代工业的重要发源地之一,长期以来以制造业和港口经济为核心产业,构筑了一个以绿色石化、有色金属和贵金属、高端装备制造、汽车制造、电子信息以及食品精深加工为主导的工业架构。在烟台的经济构成中,传统产业占据了超过70%的比重,这凸显了其“重资产”的经济特征。
作为一座典型的工业型城市,烟台的第二产业比重一直较高,而第三产业,尤其是现代服务业的发展相对滞后。尽管到2024年,烟台市服务业的比重已达到51.1%,但与国内其他先进城市相比,仍有提升的空间,并且低于同期山东省内的济南、青岛等城市。
面对这样的经济结构,如何优化烟台的经济布局,推动服务业经济的增长,加速培育新的动能和优势,已经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壮观的万华工业园。图/唐克
摄
演唱会经济成为推动城市发展的“移动GDP”
烟台市长期以来以制造业等传统工业为经济支柱,虽然这些产业为城市的经济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但随着经济进入新阶段,单一产业结构的局限性逐渐显现,如资源环境约束和产业附加值提升的瓶颈等问题。
在这种背景下,烟台与其他类似城市一样,迫切需要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以推动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近年来,烟台明确了全方位扩大内需、稳定外需,促进经济发展质量提升的战略方向。
在这个过程中,烟台敏锐地捕捉到了文化消费升级和体验经济兴起的新机遇,将发展演唱会经济作为城市经济和文旅消费转型的重要突破口。这一战略选择背后,蕴含着深刻的经济社会原因。
演唱会经济作为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能有效带动旅游、住宿、餐饮、零售、交通等相关产业的发展,推动产业结构向“三二一”的方向优化。
近年来,我国线下演出市场呈现爆发式复苏,跨城观演率超过50%。演唱会经济通过“演艺+旅游”的模式激发了文旅消费的潜力,被誉为“行走的GDP”。业界常用“1:4.8”的比例来描述其对消费的推动力,即1元门票能带动同期周边消费4.8元。
以2023年烟台举办的迷笛音乐节为例,近九成游客来自外地,为黄渤海新区带来了34万人次游客和约2亿元的旅游收入。烟台发展演唱会经济并非一时兴起,而是经过深思熟虑。
首先,表现在政策引导和支持上。
近年来,烟台围绕文化产业、影视产业、星级饭店、大型营业性演出等重点领域,制定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文件,如《关于促进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烟台市支持影视产业发展的若干措施》等,政策环境持续优化。
其中,《关于促进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提出:持续举办音乐节、演唱会;强化烟台“音乐之城”的时尚活力印象。
烟台市政府在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鼓励演唱演艺、国潮风尚、电子竞技等新业态”,将文化演艺产业作为服务业发展的重要抓手。
通过举办一系列音乐节、演唱会等时尚文化活动,烟台的城市品牌得到了重塑,长期以来工业城市“硬核有余、活力不足”的形象正在发生转变。
从工业重镇到演艺之都
事实证明,通过举办一系列高规格演唱会和国际赛事,大力发展文旅产业,烟台成功塑造了“活力之都”的新形象。2024年,烟台文化旅游产业以“推动消费、扩大内需”为核心策略,呈现了显著成效:游客接待量和旅游收入均实现了两位数的增长,稳居全省前三;荣获国家级荣誉24项,为区域经济增长提供了强大动力。
烟台举办的大型演唱会和音乐节吸引了众多媒体的关注和报道。众多明星和乐队的参与,以及歌迷的热情支持,让烟台频繁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显著提升了城市的影响力和知名度,让更多人领略了烟台的魅力。
2024年,烟台被在线旅游平台评为“亚洲最佳100目的地”。
在今年的6月20日,“2025微博旅游之夜”活动中,烟台荣获“2024年度微博最具影响力国内游城市”称号,与重庆、成都、武汉、哈尔滨等12个国内热门旅游城市一同获奖。
烟台的成功案例为传统工业城市的转型提供了宝贵的经验。烟台在发展演唱会经济的同时,并未忽视工业基础,而是通过“工业+文旅”的双轮驱动,实现了产业结构的均衡和健康发展。
今年第一季度,全国有7个城市的GDP增速超过了6%,烟台以6.9%的增速领跑。这表明,烟台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产业不仅没有削弱工业竞争力,反而为城市经济注入了新的活力。这种多元化的产业生态比单一依赖工业或文旅更具韧性。
城市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是演唱会经济成功的关键。大型演艺活动对城市交通、安保、应急、服务等各方面的能力进行了全面考验。烟台通过举办一系列演唱会和音乐节,推动了城市治理水平的提升。
这种治理能力的提升不仅服务于演唱会经济,也改善了市民的日常生活,实现了“举办一次活动,提升一次水平”的良性循环。
工业城市烟台通过发展演唱会经济,实现了从“硬制造”到“软实力”的转变,为中国其他同类城市提供了可借鉴的范例。
随着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因一场演出而选择“前往一座城”,这展现了城市的生机与活力,也是工业城市向青春和未来发出的热情邀请。